搜尋此網誌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空中巴士A380的故事 (摘自兵器戰術圖解33期)


A380來到台灣,讓國內航空迷有了與世界接軌的強烈感受,由於截至目前為止,該型機已經接到全球160架訂單,其中第一架在今年10月就要交機,這將是另一款經典名機的飛航時代開端。因此前不久,嗅覺敏銳的美國Motorbook International公司,也正式推出了有關該型機最為精緻的一本專輯


A380並不是第一個採用雙層客艙設計的機種,早在1990年代初期的麥道MD-12客機計畫案就已經採用這種設計,最多可以搭乘511名乘客,但是該型機推出時正是美國航空業相當慘澹的時期,既有機種的訂單大幅下滑,更甭提推出耗費鉅資的新企劃案了。麥道當時甚至希望將道格拉斯四成的股份賣給台灣公民營合資的台翔公司,這點反而讓美國航空公司對麥道的財務狀況更沒信心,MD-12計畫終究未能實現











不只是麥道,波音公司也曾設計高載客量的客機,命名為「新大型飛機」 (New Large Airplane)。機身結構採用三重氣泡(triple-bubble)設計,可以讓主客艙的寬度增加,使得總載客量達到750人。而其機翼及發動機都是從波音777改良而來。


















空中巴士最早公佈高載客量客機時,計畫名稱為A3XX,後來才更名為A380。兩者其實的確有一些明顯的差異,例如前者主翼的面積較小、翼展較短、翼根整流罩較小、機頭與尾翼的形狀也不同。










 空中巴士家族示意圖;可以看出A3XX系列在航程上與A340系列差不多,但是載客量卻多了一倍。


A380-800機身剖面,左圖中可看出經濟艙上層座位安排為2-4-2,下層則為3-4-3右圖為商務艙,上層座位是2-2-2,下層是2-3-2

A380的充氣逃生梯是由Goodrich公司製造,也是他們生產過最大的逃生梯。每個逃生梯附有一套求生工具,整合式的燈光系統及無線電信標。上層客艙的逃生梯是安放在機門門檻下方的儲藏艙中、下層的逃生梯則是以傳統的方式整合在機門內側。當機上的感測器感應到機身有前傾或後仰的狀況時,在後端或前端的逃生梯就會另外再伸長13呎。




 空中巴士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能夠將在歐洲各地生產的大型組件運往法國土魯斯進行組裝。這個工作最初是由KC-97改裝而成的Super Guppy運輸機擔任,後來空中巴士將A300-600改裝成A300-600ST(ST代表Super Transporter)「白鯨」(Beluga),取代原先的Super Guppy。原先運送一架A340的所有組件要54小時的飛行時間,現在只要19小時。


A380生產支援體系中的主幹之一是這艘在中國大陸製造的滾進滾出(roll-in, roll-off)貨輪(台灣最擔心中共用這種運輸工具來打登陸戰),輪流在4個國家的5個港口靠泊,運送A380的機體、主翼及尾段到法國。船尾的艙門寬72呎,高46呎,是同型艙門中最大者。


A380的主翼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客機主翼,在生產尖峰時期,位於英國Broughton廠區共有1200名工人進行主翼的組裝工作。
A380的中段機身(淺綠色部分)是採用2000系列的鋁合金材質,機身前後段則是採用一種稱為GLARE的複合材料,是將鋁箔及無方向性玻璃纖維膠合而成。這種材料不但重量較輕,對於疲勞及損害的容忍度較高,而且防火性能更好。
















A380主翼在Broughton裝配完成後,先由具有96個輪子的拖車運到狄河(River Dee),再由駁船運到Mostyn港,裝上貨輪運往法國。























200477日,生產序號MSN001A380從結構組裝區推出,運到鄰近的裝配及測試區。同年923日,第一具A380使用的勞斯萊斯Trent 900發動機裝配在這架飛機主翼內側的位置。





A380駕駛艙內最特殊的莫過於中央控制廊板上的兩個大突起物,稱為遊標控制裝置,作用就像是一般的滑鼠,設計成如此造型的原因是要能在亂流中仍然能夠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